「反服貿」的浪潮正盛,如何和平落幕?頓成全民關注焦點。
對報考CFA Level I的考生而言,除關心「服貿」的時事議題外,也應把心力關注在類似「服貿」協定,亦即全球的「貿易區域」、「共同市場」及「經濟同盟」等考題上,因這類考題每年必考。因此,我特別整理如下,以供考生參考。
以下資料來源為CFA協會Study Notes的Volume 2經濟學(Economics) p.446-448。
Study Session 5經濟學:總體經濟分析(Economics: Macroeconomic Analysis)
Reading 20.國際貿易與資金流動(International Trade and Capital Flows)
LOS 20.f:解釋「貿易區域」(trading blocs)、「共同市場」(common markets)及「經濟同盟」(economic unions)的動機與優點。
最近幾年,貿易區域發展的特別快速。貿易區域又稱為「貿易區域協定」(regional trading agreements (RTA))。貿易區域協定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或經濟體,簽訂降低及積極排除生產因素的移動與貿易之障礙的一種協定。
貿易區域在整合之前,國與國間的貿易只能在「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的架構下,簽訂雙邊與多邊貿易協定。因此每個國家,為了發展本國的國際貿易,不得不與全世界的每一個國家,分別簽訂雙邊與多邊貿易協定。
貿易區域的整合之所以盛行,乃因為在一小群國家間,排除貿易與投資之障礙,比較容易、比較少政治上的爭議、而且速度較快。
貿易區域的發展,以其整合程度,由淺入深,依序排列如下:
1.「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 (FTA)):自由貿易區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或經濟體,簽訂取消會員國間貨品與服務流動之所有障礙的一種協定,唯各國仍保有對抗非會員國的自有政策。
例如:「北美自由貿易區」(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rea (NAFTA))是由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3國組成的自由貿易區。一個自由貿易區內的每個會員國,會因為自己的「比較利益」(comparative advantage),從自由貿易區中獲利。例如美國許多企業,使用墨西哥低廉勞力,降低成本,存活下來。而墨西哥人也較容易在美國增加就業機會。
2.「關稅同盟」(Customs Union (CU)):關稅同盟比自由貿易區多增加會員國間對抗非會員國的共同貿易政策。例如:「比荷盧三國關稅同盟」(Belgium, the Netherlands, and Luxembourg (Benelux))是由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3國組成的關稅同盟。該關稅同盟於1947年成立,並於1958年加入「歐洲經濟同盟」(European Community)。
關稅同盟有「貿易創造」(trade creation)效應。所謂貿易創造效應是指由於關稅同盟對內取消關稅,對外實行統一的保護關稅,每一會員國由原來生產並消費本國的高成本、高價格產品,轉向購買其他會員國的低成本、低價格產品,此「最低的取代成本」(minimal displacement costs)效應,使消費者節省開支,提高生活水準;企業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競爭力。
關稅同盟也有「貿易轉移」(trade diversion)效應。所謂貿易轉移效應是指由於關稅同盟對內取消關稅,對外實行統一的保護關稅,每一會員國把原來從非會員國低成本生產的產品進口,轉換為從會員國高成本生產的產品進口,從而發生了貿易轉移。只要貿易創造大於貿易轉移,則有正數的淨財富效果。
3.「共同市場」(Common Market (CM)):共同市場比關稅同盟多增加員國間生產因素的自由移動。例如:「南方共同市場」(Argentina, Brazil, Paraguay, and Uruguay (The Southern Cone Common Market (Mercosur))) 是由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烏拉圭4國組成的共同市場。
4.「經濟同盟」(Economic Union (EU)):經濟同盟比共同市場多增加會員國間的共同經濟機構與經濟政策的協調。例如:「歐盟」(European Union)前身的歐洲經濟同盟。
5.「貨幣同盟」(Monetary Union (MU)):貨幣同盟比經濟同盟多增加會員國間所採納的共同貨幣。例如:歐盟是由其前身的歐洲經濟同盟,11個會員國於1993年,採納歐元為其共同貨幣,所成立。
在CFA Program Curriculum 2014 Level I Volume 2 p.478 practice problems第14題,英文原文,如下:
14. If Brazil and South Africa have free trade with each other, a common trade policy against all other countries, but no free movement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 between them, then Brazil and South Africa are part of a:
A. customs union.
B. common market.
C. free trade area (FTA)
本題中文翻譯如下:
14.若巴西與南非已有自由貿易以外,又有對抗所有其他國的共同貿易政策,但是,兩國的生產因素,尚無法自由移動,則巴西與南非為下列那一種貿易區域?
A. 關稅同盟。
B. 共同市場。
C. 自由貿易區。
本題解答如下:
答:A。
兩個國家,除了自由貿易以外,又有對抗所有其他國的共同貿易政策,已經符合關稅同盟的定義,但是,兩國的生產因素,無法自由移動,尚未符合共同市場的定義,因此,答案為A。
在CFA Program Curriculum 2014 Level I Volume 2 p.478 practice problems第15題,英文原文,如下:
15. Which of the following factors best explains why regional trading agreements are more popular than larger multilateral trade agreements?
A. Minimal displacement costs.
B. Trade diversions benefit members.
C. Quicker and easier policy coordination.
本題中文翻譯如下:
15.為何貿易區域協定比規模較大的多邊貿易協定還盛行?下列何者解釋得最好?
A. 最低的取代成本。
B. 貿易轉移,有利會員國。
C. 政策上的協調,比較容易也比較快速。
本題解答如下:
答:C。
貿易區域協定的簽訂,只須要在一小群國家間,排除貿易與投資之障礙,比較容易、比較少政治上的爭議、而且速度較快。反之在「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的架構下,簽訂雙邊與多邊貿易協定。必須分別與全世界的每一個國家簽訂,曠日廢時。所以貿易區域協定較盛行。因此,答案為C。